首页 > 资讯 >  >  > 正文

《密逃》:很多人知道“电车难题”,那你知道“电车难题”也有后续吗?

2023-08-10 20:00:25 来源:黎安de小小世界

Text丨冬日可爱
Edit丨黎安

上一期的《密逃5:幽岭传说》引起了众多讨论,很多人都提到了那是著名的“电车难题”。但大家不知道的是,“电车难题”是有后续的,而这个后续才是真正揭开了人性。

电车难题1:牺牲少数,拯救多数?

“电车难题”是哲学家菲利帕.福特(Philippa Foot)于1967年提出,被誉为哲学十大难题之一,至今无解。第一版是这样的:假设有一辆有轨电车在行驶中失控了,司机没法让电车停下来,但可以让电车转向。前方轨道有5名工人正在施工,若听任这辆电车前行,这5名工人就要罹难。如果选择转向,另一条轨道上也有1名工人正在施工,转向后此名工人会罹难。如果你就是司机,你会如何选择?


(资料图片)

这个实验的结果是,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将电车转向,以牺牲1人为代价来拯救5人。

事后,参与实验的人为自己的选择给出了理由,大部分人是这样计算:1换5,这笔账划算。还有的人说,反正这几人跟我也没什么关系,如果他们能给我点什么好处,我就考虑怎么转向咯。

电车难题2:下不了这个手

第二个版本实验是这样的:假如现在也有一辆有轨电车失控,轨道前方有5名工人正在施工,如果听任电车前行,这5名工人全都会被撞死。但现在,电车没有其它轨道可以转向,司机做不任何操作来阻止这个惨烈的事故。但是,有一个人恰好在轨道上方的天桥上看风景,他目睹了这一情景,并完全明白即将发生怎样的惨剧,并且,他还知道,此时只要把身边的1人从桥上推下去,就能让电车停下,拯救这5名工人,但被推下去的那个人必死无疑。如果你就是那个看风景的人,你会怎么做?

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,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不推。

是什么导致两个结果有如此大的差异?

答案是,责任。

在第一个版本里面,牺牲是不得已而为之,换句话说,没得选择,结果的差异也只是牺牲1人还是牺牲5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功利主义就可以出来解释,以1人换5人是划算的。因为这份责任是可以推卸掉的,这会让当事人感到的压力减轻许多,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选择转向了。

在第二个版本,虽然也是牺牲掉1人,但这是当事人主动选择的结果。主动选择,意味着要承担责任,此时责任是无法推卸的,全都压在当事人身上。在这种情况,正常人的内心都会非常挣扎,极其痛苦,饱受压力与自责的煎熬。这种为难的感觉,就是——良知。

一方面,良知是一种爱的能力,每个正常人都天生拥有对陌生人的博爱,具体表现为善意和共情;另一方面,良知也是一种义务感,这种义务感会让人感到自己对其他人负有无法推脱的义务。在第二个版本里面,我们之所以难以抉择,就是因为我们对陌生人也有共情心理,我们认为自己有不伤害他人的义务。

参与第二版实验的人在事后也给出了理由,大部人说:让我亲手sha人,我实在下不去手,不管有多少人要救,我也不能亲手去sha死一个无辜的人。也有人说,如果我身边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,我就推,如果他不是,那我就不推。还有人说,我实在无法对无辜的人下手,或者干脆我跳下去来救其他人吧。

现在回过来看这个密室剧本,明星版的结局是“电车难题”的第一个版本。

大神版的结局是“电车难题”的第二个版本,无法作出二选一的抉择,最终只能与节目组谈判了一下,打出一个非设定好的结局。

现在,如果你就是这个剧本的捕快,你又会如何选择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标签:

相关阅读
返回顶部